共青團中央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學)
時間: 2016-11-11  作者:   浏覽次數: 146

共青團中央 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學共青團
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中青聯發〔2016〕17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團委、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團委、教育局: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和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紮實推進中學共青團改革。

  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大力推進中學共青團改革創新,切實加強和改進中學共青團工作,特制定本方案。方案中所提中學指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中學生包括普通中學學生和中職學校學生。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别是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适應共青團深化改革新形勢、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新發展和當代中學生新特點,依照共青團“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四維工作格局,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保持和增強中學共青團政治性、先進性、群衆性,尤其是全面提升先進性為主要目标,着力推進中學共青團組織創新和工作創新,努力為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則

  牢牢把準政治方向。自覺接受、緊緊依靠黨對共青團的領導,自覺将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特别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落實到中學共青團改革各方面、全過程。

  主動融入教育大局。圍繞中學教育事業改革和人才培養大局彰顯共青團的組織特征和特色優勢,找準中學共青團工作的職能定位和工作路徑,提升育人價值。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把準學生脈搏,了解學生心聲,堅持服務學生的工作生命線,讓學生當團學工作和活動的主角,問需問策問效于學生。

  聚焦重點突出問題。緊緊圍繞着重提高中學共青團的先進性和提升組織吸引力凝聚力,着力解決脫離青年學生的突出問題,着力破解制約中學共青團發展的思維定勢、重點難點和體制機制問題。

  着力夯實基層基礎。充分發揮中學團委的基礎主導作用,注重将更多資源力量向基層配置傾斜,突出強基固本,夯實基層組織建設,規範基礎團務,活躍基本活動。

  (三)主要目标

  通過改革創新,使中學共青團更加堅強有力、更加充滿活力,政治性、先進性、群衆性尤其是先進性得到切實增強,直接聯系服務引領青年學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蓋面不斷擴大,組織吸引力凝聚力不斷提高。用2—3年的時間,使發展團員和團員管理實現有序規範,團學比例逐步下降;逐步實現團員先進性、團組織先進性和團的工作先進性顯著提升,進一步鞏固中學共青團在全團的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學共青團協同國民教育促進中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和功能,進一步增強廣大中學生對黨的向心力。

  二、改革措施

  (一)改革優化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

  1.改革加強團教協作。各級團委和教育主管部門建立常态化的團教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團教協作力度。市(地)級、縣級團委和教育部門可探索成立教育團工委等團教協作組織機構。各省級團委學校部至少配備一名專職幹部,市(地)級、縣級團委要有專人負責區域内中學共青團工作。市(地)級、縣級團委建立中學共青團屬地化管理聯系制度,鼓勵中學團組織積極參與區域化團建。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以及有關行業協會的工作聯系,理順各類中職學校團的隸屬和領導關系。建立并發揮好全國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職學校等多類型中學共青團工作聯席會的作用,各地團委可根據需要自主成立區域性中學共青團工作交流協同組織。深化實施“高校對口中學團建促進行動”。

  2.完善團學組織制度。在中學章程中要明确團代會、學代會和團學組織的地位作用、職責權限,充分發揮團學組織參與學校治理的主體作用。建立健全黨領導下的“一心雙環”中學團學組織格局,即以團組織為核心和樞紐,以學生會為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主體組織,以學生社團及相關學生組織為外圍手臂延伸。确立共青團在各類學生組織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改進學校團委對學生會組織的指導管理,推動學聯學生會組織深化改革,确保學生會組織依法依章程獨立開展工作;學校團委切實承擔起對學生社團的歸口管理職責,支持和引導學生社團規範發展。嚴格規範執行校級團的代表大會定期召開制度,增強代表廣泛性,提高非團學幹部的團員學生和青年教職工代表比例,擴大學校團代會代表的參與渠道,推進提案制及大會發言制度。

  3.健全初中團隊銜接機制。明确并加強中學團委對初中少先隊工作的領導職責, 團組織工作以團前教育、發展團員、團員意識教育為重點,少先隊工作以團前教育、推優入團為重點。做好共青團、少先隊的組織銜接,改進團前教育和推優入團工作,推優入團應體現班級中隊全體隊員的意見。對于經少先隊組織培養推薦和團組織考察已達到入團标準的特别優秀少先隊員,可以在其年滿13周歲不滿14周歲時發展入團,在年滿14周歲以前仍保留隊籍。建立中學團幹部、優秀教師兼任少先隊輔導員制度。

  4.推行直接聯系服務引領青年師生制度。落實全團“大宣傳大調研”“常态化下沉基層”“向基層服務對象報到”“團幹部直接聯系青年”等工作要求。制度化開展學校共青團“駐校蹲班”直接聯系學生團支部和青年學生活動,團中央、省級團委負責中學共青團工作以及市(地)級、縣級團委(含教育團工委)的專職團幹部每年不少于15個工作日到中學“駐校蹲班”,并經常性直接聯系不少于100名青年教師和學生。各中學的教師團幹部每年至少直接聯系1個以上基層團支部,具體指導團支部建設。建立中學共青團工作活動“衆創衆籌衆評”制度,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機制和渠道,使廣大青年教師和學生更多地參與共青團工作的設計、開展、評價全過程。

  (二)加強先進性建設

  5.嚴格發展團員制度。按照堅持标準、控制規模、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要求提高發展團員工作科學化水平。制定團員發展規劃,強化縣域統籌,用3年左右時間将初中、高中階段畢業班團學比例分别控制在30%、60%以内。探索制定團員的具體标準,嚴格按照團章程序和有關規定發展團員,入團積極分子的推薦确定、培養考察,新團員的大會表決、審批、宣誓、教育等各個環節都要做到程序嚴格、手續完備。新團員接收必須經過團支部大會讨論并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表決。嚴格落實培養聯系人制度、團支部考察制度,入團前要參加不少于8學時的團課學習。

  6.健全團員教育管理制度。大力加強團員意識教育,嚴格執行“舉團旗、學團章、唱團歌、戴團徽、過團日” 的要求,增強團員對組織的歸屬感、作為團員的光榮感。加強莊嚴神聖、貼近學生特點的入團等儀式教育,充分運用學習培訓、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同伴分享等方式加強團員經常性教育,組織團員每年參加集中培訓時間一般累計不少于1天或者8學時。創新“三會兩制一課”方式和載體,特别要把團員教育評議與團員年度團籍注冊結合起來。完善和加強團員檔案管理,建立團員登記表制度,借助全團“智慧團建”系統,實現基礎團務、團員管理和團的信息統計網絡化,建設中學共青團的信息數據庫。嚴肅團的紀律,及時處置不合格團員,對違反團章規定的團員依章及時處理。

  7.創新基層組織建設。深入實施中學共青團“強基固本”工程。按照團章有關要求明确基層團組織基本任務和工作規範,制定完善中學共青團有關工作條例及指導細則。鞏固班級團支部建設,推行班級團支部與班委會一體化運行機制,探索實行班長兼任團支部副書記或團支部書記兼任班長的制度,統籌團支部、班委會職位設置,班級内重大事項、重要活動由班團協作開展,促進以團支部為核心的班團集體建設。堅持團内民主,全面落實班級團支部定期換屆和直接選舉。中學要普遍設立青年教職工團總支或團支部,在中學團委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加強對青年教職工的聯系服務引導。推進社團建團,探索适應普通高中選課走班和中職學校頂崗實習的新型團建實踐,做到工作和活動覆蓋全體學生、組織富有活力。

  8.彰顯先鋒模範作用。引導團員以團章的基本要求為準則,将思想端正、學習勤奮、勇于實踐、向善崇德、自覺奉獻作為亮明團員身份、彰顯團員特質的重要标準,在日常學習生活實踐中體現先進意識、先進動力、先進要求和先進表現。大力選樹優秀學生團員、學生團幹部和優秀中學中職團組織等先進典型。廣泛開展“最美中學生”“最美中職生”尋訪以及科技創新、志願公益等活動。着力打造發展團員和教育管理要求嚴、質量高,基本組織制度和生活制度執行落實到位,育人效果好的先進性團組織。充分發揮團的工作在引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進步成才、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先進性作用。

  (三)改革創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

  9.創新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内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與人生對話”“彩虹人生”“14歲集體生日”“18歲成人儀式”等活動内涵,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增強成長動力;遵循中學生成長和思想教育引導的客觀規律,研究各類中學以及不同年級學生思想引領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注重與小學、大學的有機銜接,制定中學共青團思想引領指導意見,統籌組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構建分層分類一體化思想引領工作體系。普遍建立中學生團校和業餘黨校,不斷豐富内容,創新方式,充分發揮思想引領功能。大力創新團課教育,規範設置目标,科學設計内容。融合線上線下載體,運用微信、微博、QQ、貼吧、網站等新媒體陣地集群,研發和推廣面向中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引領優秀内容産品。

  10.建立健全以志願服務及社團活動為核心的實踐育人制度。以深入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契機,将組織志願服務活動作為中學共青團的基本職責和重要工作牽引載體,建立健全“教育部門協調指導、共青團組織歸口負責、綜合素質評價驅動、團員學生自願參與”的中學生志願服務工作機制,推動中學生志願服務制度化、日常化、便利化、正向激勵化開展,推動全體中學生團員成為注冊志願者,推動條件具備的支部建立志願服務隊,設立志願服務委員,推動各地、各中學配置志願服務專項經費,納入學校預算管理。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管理,支持學生社團、學生興趣小組開展活動,促進社團活動健康發展。

  11.建立健全中學生困難幫扶和權益維護機制。堅持服務學生和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的工作生命線,以努力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為重點,充分發揮團組織優勢,完善工作載體、渠道和機制,經常性為經濟困難、學業困難、人際溝通困難、心理問題、上進心不足等困難中學生群體提供幫助;精準性針對留守學生、畢業未就業中職學生等群體開展重點幫扶;通過加強法治教育、建立援助平台等方式,積極參與預防校園暴力、抵制校園欺淩等相關工作;充分發揮團代會、學代會、學生會在校園民主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強化集中反映學生意願和代表學生利益的基本功能。在中學團組織中普遍設立權益委員。在學生會組織中普遍成立負責學生權益的部門。逐步建立省、市、縣級團委對本區域内中學典型性權益維護工作下管一級機制。

  12.建立健全扁平化、項目化、信息化運行機制。倡導扁平化工作模式,明确從團中央、省、市、縣到學校、班級等中學共青團各級組織的核心任務及重點工作,完善各級組織間的信息發布、交流、反饋機制和互動、聯動機制。推進中學團學活動的項目化管理和課程化實踐。結合全團“智慧團建” 系統實施,形成線上線下深化融合的工作機制和格局,注重運用新媒體手段指導和推動工作,着力打造“網上共青團”。

  (四)改革完善中學團幹部制度

  13.完善團幹部選配使用機制。完善中學團幹部隊伍“專兼”配備機制,在3—5年内實現團委書記崗位專設,按學校中層正職幹部配備和管理。學校團委書記的任免應征求上級團組織的意見。探索制訂中學團委書記專業能力标準,明确團幹部崗位資質,突出政治思想、業務能力、作風形象、工作熱情和培養潛力。普遍建立青年教師和學生兼職團幹部制度,每所中學應分别選任至少1名青年教師和學生擔任兼職團委副書記。團的工作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相應的工作量,具備教師資格的團委幹部可适當兼課,原則上不超過學校同學科教師滿課時量的一半。教師團幹部的考核要以共青團工作作為主要内容,考核結果和工作成果作為評聘職務和工資分配的重要依據。對于考核不稱職的團委書記,學校黨政和上級團組織要及時予以更換或誡勉警示。

  14.優化團幹部發展機制。關心專任團幹部的使用和培養,其任職年限等同于擔任班主任的工作年限,通過納入少先隊輔導員職稱評聘、融入中學現有專業科目職稱評聘、單獨設立團幹部職稱評聘等方式,打通職業發展路徑。完善全國、省、市、縣分級中學團幹部和團教工委幹部培訓制度。将團幹部培訓納入師資培訓、黨校培訓和繼續教育體系,計入學時。專任團幹部獲得的共青團有關榮譽和研究成果享受與教育行政部門同等待遇。專任團幹部任職不唯年齡,對于表現優秀業績突出的團幹部,應列入副校級後備幹部培養序列,探索職務晉升、轉崗任職、挂職鍛煉以及交流培養等方面的機制渠道。推進中學共青團工作的學科研究,切實加強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探索推動建立各級“中學名團幹工作室”。加強對學生團幹部的培養力度,其開展共青團工作的表現可記入學生本人綜合素質檔案,為學生團幹部發展提供必要支持,着力強化學生團幹部的學習作風和工作作風要求。

  (五)強化有關保障機制

  15.加強完善黨建帶團建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中學共青團工作,将中學團建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把團建納入學校黨建工作規劃和年度考核内容,團建工作占比不低于10%。各學校應明确由1名校級領導分管共青團工作, 建立學校黨政班子定期聽取共青團工作專題彙報制度。學校團委書記為黨員的,應作為學校黨委(總支、支部)委員候選人選。嚴格落實學校團組織受同級黨的委員會領導,同時受團的上級組織領導的規定。落實中學團組織推薦優秀師生團員作入黨積極分子人選的重要職責。

  16.優化資源保障機制。各中學須規範設置團委,支持團委按照團章獨立自主開展工作。建立學校團委與德育部門合理分工、有效協作的機制,團委書記應出席或列席學校黨委會、黨政聯席會議,可根據實際兼任德育部門副職。探索推行班主任兼任班級團支部指導員制度。建立中學共青團工作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銜接機制,充分考慮團組織對學生參與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等有關内容評價的任務職責。将中學團的活動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中,推動團的活動和學校相關專題教育活動的綜合實施。中學所收繳團費除上繳上級團組織部分外,應全部用于學校團的工作,并嚴格按照學校财務管理制度執行。各學校應将校級團委日常工作經費納入學校年度經費預算安排,并在活動場所、設備等方面對團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組織實施

  本方案由共青團中央與教育部聯合制定下發,方案落實執行情況将納入各級團組織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考核内容。各地共青團和教育行政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做好宣傳工作,做好本地的組織實施,強化方案執行的過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強跟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調整解決。